1966年出生於台灣高雄楠梓區。自小母親極力栽培,四歲起開始學習芭蕾舞,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、國畫、鋼琴,從童年時期即展開多類項的藝術技藝學習。在她小學五年級時(1976),父親車禍驟逝,對於父親過世當天的天氣,許淑真一直記憶深刻。她曾經描述那是一個約莫夏日的季節,空氣中彌漫著類似焚風的悶熱感,許淑真突然被導師叫出教室外,告知父親惡耗,當時許淑真流下兩滴眼淚滴落地面,迅速被熱空氣蒸發,小小年紀的她,除此之外顯得異常冷靜。然而,日後只要遇到類似的天氣,她的身體就會有所感知、有所反應。這是她身體記憶的開始。
初中時期,跨區就讀私立道明中學,雖然持續的學畫、跳舞,但因母親認為「當藝術家會餓肚子」,反對她繼續以藝術為升學管道,而放棄選讀藝術科系,但因正值青少年叛逆期,故意棄讀高中選擇就讀五專,進入了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檢驗科,在校期間籌組樂團、辦演唱會,五專生活非常活躍。
1986年自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檢驗科畢業,旋即獲得機會到台北診所從事核子醫學相關工作。在台北期間,適逢蘭陵劇坊舉辦培訓計畫,從200位報名人次中,一路過關斬將,順利成為40名入選者之一。培訓課程期間讓許淑真第一次接觸到後現代議題、各種當代思潮,且正值解嚴前一年政治社會氛圍的風起雲湧,使得從小在南部長大、未曾接觸過這類議題的許淑真,產生強大的撞擊。也由於參與蘭陵劇坊當時舉辦台灣首次戶外環境劇場的實驗性演出﹣推崇真正的劇場精神不在劇院裡,而存在於與民眾互動、在山野之間,在許淑真的思想中埋下深刻的種子。
1987年至1994年期間,擔任高雄長庚醫院臨床病理科醫檢師。
1990年與曾錦皇醫師結婚,1991年女兒出生,1995兒子出生。步入全職家庭主婦的許淑真,在家人的支持下,重拾對藝術的熱情與天賦。
1998年,許淑真首次參與視覺藝術展覽「高雄市民美展—串起城市記憶之河」(註1),提出一口記憶之箱的作品《打開記憶的箱子》,以母親作為敘事對象;此作品結合音樂、感應器、照片再製等複合媒材,豐富的敘事形式成為展覽的焦點作品,也是許淑真初試啼聲之作。1999年於高雄「宅九藝術中心」舉辦首次個展「心靈網室‧欣臨往事」。
2000年,進入高師大美術系碩士班攻讀。進入研究所之前,許淑真已陸續於高師大美術系旁聽課程。研究所期間,許淑真才開始學習開車,行動上的自主,帶動許淑真身心、思想、視界,從裡而外全面的被解放。
2001年,仍為在學研究生的許淑真,與正修藝術中心(現為正修藝文處)蔡獻友教授合作,策展「心靈轉譯-精神醫學與藝術的對話」,除為首次策展,更大膽嚐試將藝術與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合作,展覽先後於高雄「正修藝術中心」和台北「大趨勢藝術空間」舉辦。
2004年為許淑真創作歷程中豐富的一年,不但正式取得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碩士文憑,同年獲「台灣-英國互相駐訪計畫」補助,以數位藝術家代表的身份,至英國Huddersfield媒體藝術中心駐村三個月,為其首度國外駐村創作的紀錄。此次國外駐村經驗,開啟她在創作、策展的視野,同時使她深刻面對臺灣處境,進而影響日後的創作思維。此外,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「城市飄旅-釋放與失落」(註2),以及於台南「原型藝術空間」舉辦個展《「連體嬰共生計畫」系列-偽科幻之前研究》(註3),並且雙雙入圍隔年「第三屆台新藝術獎」(七大年度視覺藝術展)。
2005年,擔任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長(2005-2007)。同年與盧明德、張新丕合作策畫「潮間帶藝術偵測站-2005年年度計畫」(註4),亦是經過此次大規模策展,令許淑真對藝術創作與倫理產生更深入的省思,萌生暫緩創作及策展的想法。
2006年,許淑真因高雄市立美術館所策畫之《綠色奇蹟 藝術與環境生態的對話》,結識了在田野中生活;在田野中創作的「台灣田野工廠」廠長盧建銘。許淑真未參與該項計畫,卻主動向盧建銘提出合作的意願。於此之前,許淑真曾有多次參與田野工作的經驗,其中不乏跨領域的合作模式,可惜皆為短暫性合作,與她所期待的效應上有著明顯落差。由於過往經驗,在向盧建銘提出合作時,一反過去為完成特定計畫的策略合作,表明先不為完成一件事、一個計畫的立場,只是交換彼此過去的產出與經驗。然而當她以藝術家的身份,參與盧建銘豐富的田野活動時,夥伴關係便已悄然開始。
不只是策展、創作和學術研究,許淑真同時擁有藝術教育及社造方面等諸多經驗,具備以上基礎而將自己全然置身於田野中的許淑真,在創作上有了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層的思考。不再囿限於當代藝術的形式與框架,以自身參與社會的行動中實踐,例如作品《動物祭壇-嘉155縣道》、《與海維生—越南中部與台灣北門》、《Love Mapping》、《動態的居所–台灣、越南和澳洲》等。2007年許淑真時任「台灣女性藝術協會」理事長,以協會之名與「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」合作,舉辦「濱剌麥計畫」。她並以《動物祭壇-嘉155縣道》及《與海維生-越南中部與台灣北門》參與其中,從而走出既有的藝術展覽模式,開始鎖定特定觀眾族群,進入農漁村舉辦展覽。
除了她的個人創作,許淑真與盧建銘跨足當代藝術、社會運動、地理學、民族學、人類學等範疇,自2007年開始一連串的展演、文章發表、參與學術論壇演講,乃至於許淑真2008年獲台北國際藝術村補助,至澳洲墨爾本皇家植物園 維多利亞國家標本室的駐村計畫,皆被二人視為共同創作的一部分。其中尤以2009年與撒烏瓦知部落合作的展覽《植-物 新樂園-從菜園誕生的部落》、《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》受到台灣當代藝術圈的矚目,並獲得2010年「第八屆台新藝術獎」年度視覺藝術獎,其百萬獎金全數捐回部落做為重建基金。2010年11月,許淑真、盧建銘和撒烏瓦知部落受邀參演「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:回到大自然的家」,現場表演作品為《建屋:一種社會契約的實踐》,並攜手台新金控保代人員參與演出(當時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亦參與其中)。
2011年9月,許淑真首度發現罹癌入院治療,出院後居家調養期間,仍在田野間工作。2012年9月某日,她參與了一個在新竹縣五峰鄉的狩獵活動,這一次亦為許淑真最後一次出現在田野的身影。翌日,她再度入院治療直至病逝。
2012年黃明川導演為許淑真先後拍攝兩部紀錄片:《當代藝術身影 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許淑真》(註5)及《許淑真的地景身體-一個女藝術家之死》。後者為黃明川導演於許淑真最後一次入院治療期間進行拍攝。
2013年1月31日許淑真病逝高雄。翌年3月,高雄市立美術館為許淑真舉辦「許淑真紀念展」,於此同時,《許淑真的地景身體-一個女藝術家之死》首映於「大南方精靈-2014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」。
註1:地點:山美術館,高雄。
註2:展覽獲文建會、奧地利OK當代藝術中心、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展覽補助。
註3:展覽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3-2期跨領域藝術類補助。
註4:展覽獲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補助、英國文化協會與英格蘭藝術協會補助。
註5:發行單位:高雄市立美術館。發行日期2013年3月。